來源:網絡資源 作者:中考網整理 2019-05-24 21:01:38
《三峽》
自三峽七百里中,兩岸連山,略無闕處;重巖疊嶂,隱天蔽日,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。
至于夏水襄陵,沿溯阻絕;蛲趺毙,有時朝發(fā)白帝,暮到江陵,其間千二百里,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。
春冬之時,則素湍綠潭,回清倒影。絕山獻多生怪柏,懸泉瀑布,飛漱其間。清榮峻茂,良多趣味。
每至晴初霜旦,林寒澗肅,常有高猿長嘯,屬引凄異,空谷傳響,哀轉久絕。故漁者歌曰:“巴東三峽巫峽長,猿鳴三聲淚沾裳!”
課文下面注釋:
1、選自《水經注疏》,作者酈道元,北魏地理學家,撰《水經注》,是我國古代最全面、最系統(tǒng)的綜合性地理著作。
2、兩岸連山,略無闕處:兩岸都是相連的高山,沒有中斷的地方。略無,毫無。闕:通“缺”。
3、亭午:正午。
4、夜分:半夜。
5、曦():日光,這里指太陽。
6、襄:上。
7、沿:順流而下。
8、溯():逆流而上。
9、奔:這里指飛奔的馬。
10、疾:快。
歡迎使用手機、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,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!>>點擊查看